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海岸線2000 Coastline 2000


海岸線2000(Coastline 2000)是西元二千年十月由英國地理協會(Geographical Association)所發起的地理行動週(Geography Action Week October 2000),旨在進行英格蘭和威爾斯海岸線的調查,一共有超過四百五十個學校和團體登記參加,粗略地估計約有一萬個年輕人參與,而且年齡層廣泛分佈,從小學生到大學畢業的實習教師都有。

這個活動的很多靈感源自前地理協會史提爾主席(Alfred Steers)開拓性的調查,在他那個年代,他是一位具有領導性的自然地理學家,而在一九四三年,都市鄉鎮規劃部(Ministry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因為擔心日益的發展會對英國環境遺產的重要部分造成壓力,所以特別請求他準備一份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海岸線報告。

史提爾在一九四三和四四年間開始進行海岸線的調查,他風雨無阻地徒步考察了二千七百五十一哩(四千四百二十七公里),他對海岸零碎地發展(piecemeal development)和廢棄(dereliction)感到困擾,因此,他主張發展全國性保育政策,並將海岸提高為全國性資產的意識層次,同時也體認學校教育和地理教學的重要。

「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海岸線」(The Coastline of England and Wales)一書在一九四六年第一次出版,它是一本具有權威性的海岸風景調查,之後出版的「海洋海岸」(Sea Coast)是在新自然主義者系列(New Naturalist series)中,而這對很多初出茅廬的地理學家而言則是一個啟發。

史提爾在一九八七年逝世,一九九九年是他的百年紀念,在國家信託局(National Trust)和陸地測量局(Ordnance Survey)的支持下,地理協會希冀在二○○○年仿效史提爾偉大的成就,因而推動海岸線兩千的活動以紀錄海岸發展的現狀,其中最重要的是藉此提昇年輕公民對海岸環境的意識。

海岸線2000的目標有:
Ø 在新的千禧年開始,提供一幅英格蘭和威爾斯海岸線特徵的圖像,並藉由地形和土地利用的調查瞭解海岸線的使用方式及其壓力所在。
Ø 支持國家信託局的海岸年(Coastal Year),並透過海洋二千(Neptune 2000)來提高對海岸環境之潛力與挑戰的意識。
Ø 透過調查來探究年輕人對海岸環境的知覺、觀點和視野。
Ø 記錄並評估海岸線的可接近性。
Ø 在兩千年,建構一個海岸線的攝影式紀錄,做為下一代記錄保存的資源。

Ø 強調田野調查的價值是成為一個公民之前的準備。
Ø 提高年輕人對海岸情境下永續(sustainability)議題的意識,並且促進他們對海岸的責任感。
Ø 支持一九九二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聯合國環境和發展會議中二十一世紀議程的目標,其中驅策更多對當地環境的知識和理解。
Ø 示範資訊科技在地理工作、紀錄以及大量資料儲存和整理的力量。
Ø 提供學童機會去發展和練習觀察、繪圖、調查、記錄和表達技巧,以作為他們教育中的一部份。

Ø 提供學童在有意義的情境中應用基本讀寫能力和算術技巧的機會。
Ø 給教師有機會表露他們對任務導向田野工作的興趣、享受和相關的規劃,以作為教育經驗的一部份。
Ø 支持在修訂過的國定課程中海岸的地理教學。
Ø 給學校一個機會聚焦於地理學科,以作為全部五到十六歲教育方案中最值得做和必要的一部份。
Ø 宣傳地理協會的目標,並發現一個致力於進一步學習和地理教學的慈善團體。

在海岸線2000的活動中,也提供老師們一些跟海岸有關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其中包含小說、詩集、戲劇、藝術和音樂等教材用以刺激學生的反應和討論,茲分述如下:

1.小說、故事書:舒特(Neville Shute)的「在海灘」(On the beach) 、柴爾德爾(Erskine Childers)的「沙灘之謎」(Riddle of the Sands)、柯林斯(Wilkie Collins)的「月長石」(The Moonstone)等。

2.電影、電視和錄影帶:「雷恩的女兒」(Ryans Daughter)以描寫西愛爾蘭的一場大風暴為特徵;希區考克(Hitchcok)的電影常以海岸最為神秘的根源;羅素(Willy Russell)的戲劇和電影「我們的每一天」(Our Day Out)是有關學校旅行到康威;佛西斯(Bill Forsyth)的電影「本地英雄」(Local Hero)背景是在蘇格蘭;「法國海軍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是佛爾(John Fowle)小說改成的電影,大部分的背景是在多西特(Dorset)。

3.戲劇、歌劇和音樂劇:韋爾斯(H G Wells)的「半個六便士」(Half a Sixpence),背景在肯特郡(Kent)海邊的福克斯頓港(Folkestone);布立頓(Benjamin Britten)的「Peter Grimes」描寫位於沙福克郡(Suffolk)愛爾德柏(Aldburgh)的生活;吉伯特和蘇莉文(Gilbert & Sullivan)「潘薩尼斯的海盜」(The Pirates of Penzance),以及莎士比亞戲劇的許多場景,例如主顯節的前夕(Twelfth Night)和暴風雨(The Tempest)。

4.繪畫和雕刻:康斯塔伯(Constable)、泰納(Turner)、莫內(Monet)、哈克尼(Hockney)和海柏瓦斯(Hepworth),很多比較鮮為人知的具象主義畫家和雕刻家常捕捉海岸風景和主題。

5.音樂:披頭四合唱團(Beatles)的「當天往返的遊客」(Day Tripper)、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的「海洋交響曲」(Sea Symphony),以及流行歌曲,例如:喔!我的確喜歡待在海邊(Oh, I do like to be beside the seaside)。

6.詩:貝哲曼(John Betjeman)的「在海邊」(Beside the Seaside)、阿諾德(Matthew Arnold)的「多佛海灘」(Dover Beach)以及那許(Ogden Nash)的「海邊小夜曲」(Seaside Serenade)。
海岸線調查可以被用來支持修訂過的國定課程第一二三階段,在每個階段學生應習得的能力茲說明如下:

1.第一階段
學生應該
Ø 被給予機會觀察、提問和記錄,以及溝通想法和資訊
Ø 在學校所在地從事田野活動
Ø 使用一定比例尺的地圖
Ø 運用二手資訊,如光碟片
Ø 表達他們自己對地點(place)和環境的觀點

2.第二階段
學生應該
Ø 被教導主要的自然和人文現象,例如:懸崖
Ø 被教導使用適當的田野技巧
Ø 被教導運用資訊科技來協助地理的調查(geographical investigation)
Ø 被教導認知人們可以如何嘗試永續地管理環境
Ø 學習一個由環境中的改變造成的環境議題

3.第三階段
學生應該
Ø 運用並解釋各種不同比例尺的地圖,包含陸地測量局的地圖
Ø 從事田野工作,選擇並運用適當的技術和工具來正確地測量和記錄,例如土地使用調查
Ø 被教導海岸的地形、形成的過程,以及在地形形成中岩石的類型和風化作用的角色
Ø 被教導懸崖倒塌或海岸氾濫兩者之一的成因,以及人們如何因應並尋求控制災害的方法

此外,海岸線2000的調查也可以和其他領域的活動一起發展,例如:資訊科技、科學、數學和英文的跨課程連結,道德發展、促進公民權、透過地理促進重要技巧、促進永續發展的教育等。

海洋行星


海洋行星(Planet Ocean)是國立海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的一個計畫,其目的在喚起大眾對海洋遺產(legacy)的意識,及其現在與未來對我們的重要性,做為一個學術方案,它包含兩個新館的展示,分別為「波浪製造館」(Making Waves)和「探索海洋館」(Oceans of Discovery),之後將改成「海洋未來館」(Future of the Sea),這些結合歷史和現代的物品來自博物館及其他地方的收藏,並運用互動式和資訊科技的元素,以呈現與海洋相關的自然、科學和人類議題的全面性解析,並從庫克船長(Captain Cook)時代開始到今天。

「波浪製造館」主要是為了增進大眾對海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識而設,這個館旨在探測海洋的物理運作,顯示潮汐(tides)、海流(currents)和波浪(waves)等現象如何形成,其展示內容如下所示:

一個十一乘四公尺的透明水槽和造波機(wave-generating machine)提供大眾一個生動的展示,以瞭解海洋如何影響行星中的所有生命,水槽顯示波浪如何形成,以及最後如何在岸邊碎掉,它也可以使用在教育工作上,作為孩子實際科學和科技活動的測試水槽(test-tank)。在水槽旁邊有一些互動的裝置能幫助參觀者瞭解海洋如何運作:一個小型的「親自動手做」(do-it-yourself)波浪製造機和一個漩渦製造機(vortex generating machine)。

此外,用來探究和監測海洋複雜運作的最新科學儀器也在展示中,其中包括一個測量海水深度、溫度和鹽度的裝置,一個能記錄波速、波高資訊的高科技浮標,以及一個能測量海流流速與流向方向的特殊儀器。還有一個名為「北海經驗」(North Sea Experience)的多媒體互動系統,這由三個呈現在電漿(plasma)螢幕的部分組成:「天氣和波浪」(Weather and Waves)、「潮汐和巨浪」(Tides and Surges)、「緯度與經度」(Latitude and Longitude),這些提供博物館的參觀者對今天北海發生什麼的即時性瞭解。

而在「探索海洋館」,則描述海洋探索的起源、十五世紀歐洲海洋探險時代以及十八、十九世紀的科學探險等,其展館內容茲簡要說明如下:

海洋的探索從史前歷史開始,其起源於非常小型的船舶,水手藉由已知的地標沿著海岸線航行,並且透過太陽、星星和洋流航行於開放海域上(open sea),而當時知識的累積往往是透過傳說和民間故事(lore)來傳遞。

從十五世紀末葉,海洋探險(maritime exploration)的速度和範圍因歐洲尋求擴張他們的帝國而加速,並促使船艦航行到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歐洲人常常雇用當地的領航員來引導他們,但他們藉此發展能使他們航行比其他文明更遠更久的優勢,他們的船舶變得更合適,並且他們的水手學習以航海圖、表格及日益精密工具為基礎的新航行數學法。

歐洲探險的影響通常對開創的各州有益,但是對被他們「發現」的地方卻是災難(disastrous),早期共同獲益的貿易形式及有限的殖民通常被有獨占權、軍事勢力和有組織的地區的主宰取而代之,所付出的人類和生態代價已經很高,並且影響我們今日的態度和政治的關係。

科學總是成為探險的工具,但是「科學探索」(scientific exploration)始於一七六八到八○年間庫克船長(Captain Cook)的太平洋航行,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是在一八三一年到三六年間隨著庫克船長在皇家艦隊貝爾格樂號(HMS Beagle)航行所見所聞的結果,同時他也是人種誌和自然觀察的繼承人,而貝爾格樂的航行本身也只是十九世紀大量皇家海軍的海洋海圖記錄中的其中一個,由庫克開始的歷程,並在一八二零年他停止後由他人接續,其中包括北極和南極。一八七二年到七六年,喬治船長(Captain George Nares)在皇家艦隊挑戰者號(HMS Challenger)的長途太西洋航行,是首次專注於氣象學和深海科學的航程。一百年後,在一九七零年代,有人駕駛的潛水艇已經抵達深海的海床,並且發展出從外太空觀察海洋的衛星,以一九九三年為例,他們發現最密集的活火山集中在太平洋地區,然深海中仍有百分之九十五的部分需要被探究。

最後,在「海洋未來館」的部分,因為該館正處於發展的過程,它將介紹很多海洋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性議題和概念,而重要地是我們可以如何對這個行星的未來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資料:略

英國海洋文化導向的課程與教材內容

海洋占地球表面超過百分之七十的面積,構成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七的生活空間,他們是地球賴以維生的生命系統,影響著世界的氣候,並提供食物、能源和礦物等基本資源。

對英國而言,海洋也提供貿易、商業和休閒的機會,而海洋資源的開發也對其經濟貢獻不少,並激發其藝術創作與獨特的文化風格,迄今海洋的豐饒和復甦的能力似乎是無限的。然而我們現在對海洋的要求已經被證實是過多了,逐漸增加的人口對海洋構成極大的壓力,嚴重地威脅到她的健康與生命,過度地使用和開發海洋已因其他人為的環境問題而更加嚴重。

在英國有一些民間團體或組織主動發起與海岸或海洋相關的活動,並配合「國定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中的學科和能力指標或是課程當局(Qualification & Curriculum Authority)所提供教材的單元主題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藉此鼓勵教師於課堂中落實海岸和海洋議題的教學,以喚起學生的海洋環境意識以及作為一個公民應有的環境素養。

以下將針對「衝浪者對抗污水」、「在邊緣思考」、「海洋行星」、「海岸線2000」和「海洋英國2005」等五個活動和計畫做簡要的說明,以提供我們實施海洋教育課程之參考。

一、衝浪者對抗污水

衝浪者對抗污水(Surfers against sewage,簡稱SAS)是一個以英國為主的非營利組織運動,旨在終止污水或有毒的廢水排放到海洋或內陸水域中,從1990年開始,這個運動開始清理英國河流和沿岸的水域,並在1999年底獲得英國政府同意投入850萬英鎊於改善水域環境(aquatic environment)。他們還根據國定課程綱要中的公民教育課程之中第三、四階段的學童出版一份「教育包裹」,其中包含一份錄影帶和三份計畫,分別為計畫A:SAS和公民權的簡介(An introduction to SAS and Citizenship)、計畫B:活動記錄(Setting up a Campaign)和計畫C:議題辯論(Debating an issue)。


二、在邊緣思考

在邊緣思考(Thinking on the Edge)這是2002年到2003年間在英國摩卡姆灣(Morecambe Bay)附近的七個學校為了發展學生的公民權和環境意識所推動的思考活動,這個活動採用觸發學生哲學思考的探索式教學取向來引發學生對當地環境更多的感觸和體驗。

在傳統的課程中,我們容易使用解釋性的教學,因為它的內容是以知識為基礎,而在公民教育和環境教育中,他們則採探索式的教學,以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作為學習的起點,藉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及探索的意願,並藉著充分的溝通互動澄清彼此的價值觀和概念,如描述和分類(Description & Classification)、型態與範圍(Patterns & Boundaries)、地點地圖與溝通(Maps, Places and Communication)、多樣性與荒涼(Diversity & Wilderness)以及神聖和美麗(Sacredness & Beauty)。

******

經營哲學探究中的教師角色
Ø 運用蘇格拉底的問答法來回應學生
Ø 為什麼你會這麼想呢?
Ø 你能不能舉個例子?
Ø 所以,你同意或不同意….?
Ø 如果…你的意見也一樣嗎?
Ø 所以,那是…的結果還是偶發事件呢?

為什麼要認識海洋?

瑞秋卡森(Rachel L. Carson)說:「自古以來,海洋一直挑戰著人類的智識與想像力,時至今日,它仍是地球上最後一塊未知的疆域。」因此,對世界各地幾世代的人來說,海洋是娛樂和夢想的發源地,所以,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從事海洋休閒活動,包括游泳、水肺潛水、釣魚、航行、划水和衝浪等。而法國潛水冒險家及作家古思杜(Jacques-Yves Cousteau)則說:「如果海洋死亡了,它將是人類災難史,同時也是和人們共享地球的其他動植物中最後與最大的浩劫。」

海洋為何如此重要?以下六點理由值得我們深思:

一、海洋可以調節氣候

海洋占地表面積超過70%,因此,大多數到達地球的太陽能將會影響海水溫度,實際上在海洋最上方3公尺的地方,包含和大氣等量的熱能,所以,海洋是氣溫最大的調節者,它可以慢慢地將大量的熱氣從甲地移動到乙地。而今日全球氣候的變遷與異常現象的發生無一不影響著我們以及各種動植物的生存,因此,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年輕人或成年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要學氣候?我們又無法改變任何事情。」我們可能無法控制氣候,但是我們可以控制如何對天氣或氣候做出反應與準備。人類是對天氣敏感的生物,我們的工業、農業、運動、休閒、商業、交通甚至我們的心情全部都會受到天氣的影響,因此,當我們對天氣與其他影響因素瞭解越多時,我們越能做出正確與理性的判斷。

二、海洋是休閒的最佳去處

很多人都嚮往住在海邊的Villa別墅,看日昇月落,聽潮起潮落,大啖海鮮美食,坐船出遊,體驗各式各樣的海洋休閒運動,這無疑是人生一大享受,也是很多辛勤工作的上班族放假出國的最佳決定之一。海洋總是散發無窮盡的魅力,召喚著無數的人們投入海洋的擁抱,因此,每年總是有不少人喜歡到國內的海邊或海島國家度假,例如:墾丁、澎湖、綠島、巴里島、塞班、帛琉、夏威夷、澳洲、蔚藍海岸等。

此外,海洋也提供人類食物和重要的運輸,世界上大多數的重要城市多位於海邊或河邊,掌握海洋就掌握了全世界的權力,因此,海洋在人類的歷史上已經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在未來也將成為國家致勝的關鍵要素,因此,世界上有不少重要的國際都市不是有大河流經就是瀕臨海洋,例如:倫敦、紐約、巴黎和上海等。

三、生病的海洋值得你我的關心

好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就一直把海洋當作一個超級大垃圾桶,總天真的以為海洋那麼大,自然有一套消化吸收的能力,所以不管什麼垃圾通通都倒到海洋,但是看不到並不代表垃圾就會因此憑空消失不見。根據統計每年人類傾倒了260億噸的垃圾、污水、廢棄的工業化學物品、石油,甚至輻射廢棄物等,雖然1972年通過了國際海洋垃圾傾倒公約(International Ocean Dumping Agreement),但海洋迄今依然繼續淪為人類的垃圾場,而且隨著全球人口數的急速增加,海洋的情況只會越來越每況愈下。

海洋曾獲選為原子時代污染性垃圾以及其他「低放射性廢料」的「天然」掩埋場,人類將這些廢棄物置於桶中,再用水泥密封,托運至外海,傾倒在預定地點,人們以為將這些廢棄物封存後丟棄到深海底,是最佳的解決之道,但根據研究測試的結果,多數的容器在數百公尺深就會因壓力過大而導致破裂,然流洩出來的放射性污染物除了影響到海中生物的生存外,也會經由食物鏈的循環,最終傷害到人類的健康,因此,怎可輕忽之!

四、海洋牽動世界的經貿發展

世界各地的海洋彷若國際貿易的水路,幾百萬噸的貨物可透過海運運送到世界各地去,而早在人類有歷史紀錄之前,海洋也被視為是擁有權力、威望、軍事優勢的關鍵因素,例如:希臘、羅馬、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等國家都因為擁有優越的海軍而發揮強大的國家競爭力。

商業捕魚提供人類各式各樣的海鮮食物、油和肥料,海中也存在一些人類勉強知道的元素原子和分子,而伴隨著海洋採礦技術的發展,很多礦物資源,例如:蘊藏礦物質的海泥、深海的錳塊、天然氣、石油等,也都可以轉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許多有用的產品和材料,另外,透過科技的進展也能進一步提昇海洋牧場的產量,以減少全世界的糧食危機。

五、海洋帶動未來科技的進展

人類對海洋的認知猶如冰山中的一角,因此仍有許多領域值得人們花時間進一步去探索與發掘,並透過科技的進展來善用海洋所帶來的天然資源,以使人類的生活更臻美好,例如:科學家正在尋找方法來讓海水能量產生動力,因為儲存在波浪裡的動能是非常驚人的,透過適當的技術,波浪能將可以產生大量且乾淨的電力,如太陽能。

此外,水是人類生存的絕對必需品,但是世界上多數的人對水資源的取得仍有困難,因此,對未來的世代而言,海洋將是純淨水的最佳來源,但是現今技術卻受限於成本太高而難以實施,唯有當技術日益純熟到可將海水中的鹽分和其他多種成分或元素移除後,人類和農業對水資源取得的擔憂才可能會減少。

六、海洋與人類社會和歷史的發展唇齒相依

從最早期的紀錄到今日,人類的歷史跟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荷馬、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時代,甚至更久以前,詩人和哲學家已經仔細思索海洋了。例如:西元前7到6世紀,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茫茫大海之中,西元前四世紀,古希臘的亞裏斯多德在「動物志」中已經描述和記載了愛琴海的170餘種動物。

不論人們是否居住在海岸邊,世界各地的人跟海都是有關連的,然而跟休閒、航運、垃圾傾倒和漁業有關的決定等都將與社會、財經和環境密切相關,也唯有透過教育,讓人們知道、瞭解和察知海洋環境如何運作及其與人類的相互影響為何,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做出有益於海洋未來發展的良好決策。

【參考書目】略

與海洋緣起 不滅

選擇在晴空萬里的這一天
我背著釣竿獨自走到了東海岸
徜徉在海邊享受大自然的氣息
忘卻所有的煩憂心情放的好輕鬆
雲兒在天上飄 鳥兒在空中飛 魚兒在水中游
依偎在碧海藍天 悠遊自在的我 好滿足此刻的擁有
ya-u ho-hi-yan
ya-u ho-hi-yan hi-yan

這是1999年金曲歌王陳建年所創作的歌曲「海洋」,簡單流暢的吉他和旋,略帶沙啞的獨特嗓音,讓人閉上眼睛聆聽,彷彿來到了美麗蜿蜒的花東海岸邊,一片湛藍深邃又廣闊無垠的太平洋就在眼前展開,迎著帶有些許鹹味的清新海風讓人頓時間忘卻這城市的紛紛擾攘,海洋這個大地之母不知撫慰了多少徬徨焦躁與不安的心,回歸自然母親的擁抱讓一切都變得雲淡風清,整個人也顯得輕鬆自在,這就是海獨特的魅力,也是她動人之處。

台灣以約1600公里海岸線為海洋所包圍,是個島嶼國家,也是個海洋國家。我們的祖先都渡海而來,長久以來也都依海而生,因此,無論從歷史、地理、環境、生態、人文的觀點來看,島嶼上的人與生物都和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但長期以來我們卻深受戒嚴和大陸型意識形態的影響,使得多數民眾與海洋有著疏遠的隔閡,除了不親海,甚至還產生畏懼海洋的心態。

政府於2001年首次公布「海洋白皮書」,正式宣示我國為「海洋國家」,接著於2004年發布「國家海洋政策綱領」揭示臺灣的海洋願景為「生態、安全、繁榮的海洋國家」,並於2006年公布「海洋政策白皮書」,希冀以整體海洋臺灣為思考基模,透過各項政策之規劃,全面推動海洋發展。而教育部在2005到2008年的施政主軸中,也將「確立海洋臺灣的推動體系」列為重要施政主軸之一,並於2007年正式頒佈海洋教育白皮書,這也意味著日後國民中小學的課程中將正式多了一門海洋教育課程。

實踐「海洋台灣」的最佳方針就是將海洋文化具體落實於中小學教育中,讓孩子從小就有機會接觸海洋,認識海洋,進而珍視海洋,愛護海洋,然而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海洋教育僅存在於少數的高等教育或技職教育中,檢視國中小課本中海洋教育的課程猶如鳳毛麟角,然教育部的政策箭在弦上,各縣市政府教育當局以及一般教師普遍對海洋概念與意識也相當有限,海洋教育的教學參考書籍幾乎也付之闕如,因此,教師該如何進一步將海洋教育落實於正式課程中呢?

認同海洋教育的老師可能會開始積極地收集相關資料與書籍,並認真地思索該如何規劃課程內容,讓孩子從小領略海洋之美,然而對多數尚未準備好的老師而言,則可能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情或是觀望的態度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挑戰,心裡可能低估著:「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走一步算一步啦!」因此,如果只是單靠教育部一只公文來告訴老師或是 強迫 老師配合政策推動海洋教育,而相關的配套措施與機制都尚未成熟與健全時,我擔心海洋教育又將 成為 老師避之唯恐不及的緊箍咒,而這對認識海洋的美意無疑又將成為另一種斲傷。

在2003年借調地方教育主管單位時便開始著手籌畫海洋教育課程的推動,隔年正式由臨海的5所國小和2所國中先行實施第一年試辦課程,由各校係依據九年一貫課程及學校本位課程來發展教學活動,平均每學期各校低、中、高年級分別規劃6-12節的課程,利用彈性學習時數實施教學活動。

2005年原定邀請全市半數學校共同參與試辦,然各校參與情形踴躍,後來約有8成的學校加入試辦行列。試辦初期先研擬規劃實施期程與策略,並成立推動小組,期間在教育部補助下,前往英國倫敦大學進行海洋教育的短期進修,並經研究發現英國、澳洲和美國推動海洋教育的經驗對台灣有不少值得借鏡與學習之處。

因此,回國後積極成立教師工作坊,規劃辦理師資培訓課程,編撰海洋教育課程,建立海洋教育參考書籍資料庫,結合社區資源規劃成立海洋學校,並協助辦理親職講座以及海洋藝文比賽等,以期透過點、線、面的方式來全面落實。

去年也曾多次參與教育部海洋教育白皮書的起草過程,與會中與各大學的教授和學者專家討論有關海洋教育的推動事宜,然在過程中發現上層的決策作為與教師實際教學有著顯著的落差,其間的差異無疑將成為推動與落實海洋教育最大的阻力。

有鑑於此,特別整理過去幾年推動海洋教育課程與教學的經驗,希冀與更多關心海洋教育的人一同分享,同時秉著「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精神,試圖剖析國外推動海洋教育的經驗,以作為臺灣未來推動海洋教育的參考,希望能在教育部頒布海洋教育白皮書之後,為政府政策與教學實務搭起友誼的橋樑,更企盼我們的海洋能永續發展,生生不息。